关于部分心理学科普性社交媒体的批判
每天都在习惯于对外界输出看法-获得外界的反馈(评价,回声或演绎)中生活。手机的传感器会实时播报其“主人”的状态,反映给主人和外界,于是主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 APP 接受到算法推荐的,从庞大社交数据中提取出来的“兴趣”,可以察觉到手机反馈给主人的状态变化,进而调整自身,被引导着继续完成自己的人生。
这种联系可能是一种更基础的形式驱动的,一种量子级别的影响。电信号形式的意识,从微观上一步一步决定宏观的物理运动。
一个视频提到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研究的“永恒少年”,指出这样的男性追求自由,沉浸于可能性的幻想以及缺乏目标与行动。刚看到这个视频,我就知道之所以其主题以及自己刷到的其他内容会与自己的博文如此相关,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我的博文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扩散效应,二是我的用户画像已经在网络大数据服务端的主机上得到了更新。另外,我想,如果我观察到一个生活区独立博客博主,便可以提取他的文章内容,交给大语言模型生成一个视频文案……
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这类视频存在显著的缺陷:它高高在上地讨论一个抽象的理论,表面上十分高深,令人信服,实际上完全没有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叙说,它没有告诉我们这个视频的制作缘由,没有明确的叙述逻辑(根据内容将文案分节),没有通俗地告诉我们,了解这个主题的意义是什么,如何面对这个主题,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
实际上,仅仅是批判视频的内容——荣格“永恒少年”研究的象征意义本身就是合理的。作为 20 世纪初的心理学家,荣格一些理论已经被证明是有些过时且幼稚的,比如其与 MBTI 息息相关的理论基础,被娱乐化的之所以有前者,与它的特性一定脱不了干系。从博主角度说,即使是职业上的人格,其影响因素也是复杂且繁多的,仅仅从不多于 10 个角度分析,难免片面,而且采取简单的排列组合来区分,不考虑量化和其精度,这样的描述缺乏可信度。视频说荣格的“永恒少年”特质,是缺乏实干精神,不会行动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反映了男性的本质……然而一切脱离具体实际而定义一个事物及其发展的行为都是耍流氓,视频显然错误地将一个人的发展全部归结于一个人本身的遗传,没有正确看待外部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际上,性别在这其中可能影响甚微。中国古代的哲人早就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个人在面对打击时正常的自我保护与求生意识,在视频中的“永恒少年”理论里被说为是不求上进与理想主义。一个具有正常智力的头脑,在面对具体的形势时都会清楚什么样的行动对自己最有利,而随意指责一个生活对其其实舒坦的人“抑郁却不上进”更像是无端的指控。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虽然过于绝对,但是从意义上讲确实启发我们世界上并没有哪种高低贵贱的人或他的人生,只有高低贵贱的,自己的生活。
凡事发生必有原因,如果一个人持续抑郁地困在过去的阴影之中,说明导致他抑郁的因素持续强力存在,这时候只有采取积极的帮助,而不是告诉他你有病给我起来散发活力,才是真正有用的,后者只会让他更加严重地怀疑自己。至于前者,只要能使他之前建立的强大抑郁相关的神经联系被更加强大且持久的亲社会,或者与产生愉悦激素相关的神经联系所极大地掩盖即可,这对于这所谓“永恒少年”的人来说,往往才是最深刻的治愈。其实视频认为帮助者会因为帮助“永恒少年”而感到愧疚,并为“永恒少年”提出建议让他自己去做,本身就和它所述“永恒少年”缺乏实际行动,打嘴炮的行为一致,真是讽刺。只是视频作者不愿为自己不想真的尽力帮助
一个真正的实干家,才是愿意为了那些不愿进步的人出钱出力的,如果视频作者是这样的人,那么他会设立“进步少年”基金会,号召人们把这样的人搬到沙滩上晒太阳,而不是接着发布一些前辈的过时心理研究解说视频。